2023年7月7日至9日,由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和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以及《外国文学研究》杂志主办的第12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华中师范大学隆重召开。会议旨在回顾创建文学伦理学批评的20年历程,加强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建构,展望文学理论与批评的未来发展,进一步推动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的国际学术交流。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来自欧洲、美洲、亚洲、非洲和澳洲的数十位外国学者,以及来自国内200余所高校的700多名专家学者和青年学子共襄盛会,线上直播参会者逾7000人。会议分为大会主旨发言、圆桌会议和分论坛三大板块,与会者的发言精彩纷呈,共赴一场丰富的学术盛宴。
公司李敏锐副教授作为分论坛召集人,主持“分论坛20:非人类叙事与文学伦理学批评”并以《“这不是魔幻般的而是噩梦般的现实”:哈桑·布拉希姆短篇小说中的非自然叙事及其伦理启迪》为题进行发言。李敏锐首先谈到 “僵尸”叙述者是布拉希姆常用的叙事策略,通过“僵尸”的叙述、行动以及观察,小说给读者呈现了一个战火连天中的伊拉克,揭示了当下伊拉克人民的生存现状,即如同“僵尸”一般地活着:无情、麻木、残忍以及凶残。随后根据布拉希姆的作品《前往柏林的卡车》、《伊拉克的基督》、《现实与记录》以及《卡洛斯·弗恩特斯的噩梦》等作品,进一步阐述了小说中“不可能的”故事情境和事件以及小说人物的“偏执疯狂心理”。李敏锐认为,哈桑·布拉希姆短篇小说中的非自然叙事凝聚了作者独特的创作理念,展现了其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暗含了其深刻的伦理启迪。它们揭示了战争、恐怖和暴力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消极影响,探讨了有尊严、有意义的生命,也表达了在特定历史环境中如何重塑自我空间的可能性。
公司英语语言文学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戴思晴在分论坛20中作了题为“跨越时空的伦理探索——大卫·米切尔《云图》的非自然叙事及其自然化解读(Ethical Exploration Spanning Time and Space -- The Unnatural Narrative of David Mitchell’s Cloud Atlas and its Naturalizing Reading)”的发言。戴思晴首先讲述了小说《云图》中六个不同故事的非自然性;接着根据扬·阿尔贝在《非自然叙事理论:反-模仿主义的系统研究》中提出的九种阅读策略,对该小说的非自然性进行了自然化解读;以小说中“星美-451的记录仪”这一章节为重点,深入探讨了克隆人与自然人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以及克隆人在自然人的伦理环境中的身份诉求。对于该部非人类叙事小说,戴思晴做了如下总结:小说《云图》巧妙地将过去、现在和未来交织为一体。每个故事线都存在于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世界中,创造了一个错综复杂和多样的不可能世界。“云图”本指地球上不同尺度的云层覆盖和充满变化的地表特征的图像,而小说将人类混沌之初到人类终结连接在一起,呈现出宇宙与人类发展秩序。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是有亲缘关系,这种复杂的状态正是小说名字“云图”的寓意。
本次会议聚焦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回顾与展望,以伦理批评和科学智能为导向,汇聚全球学者,凝集各方智慧,共同探讨文学伦理学批评与跨学科研究的前沿话题与发展前景。围绕这一核心主题,各国与会学者专家共商伦理议题,积极探索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基础的跨学科研究范式,推动科学理论与人文学科的融合,文学伦理学批评20年的发展历程和国际传播,不仅让世界更好地了解“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和“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而且广泛传播当代中国话语有效引领当代国际学术话语。戴思晴表示,继参加国内学术研讨会以来,这是第一次参与国际大型学术研讨会。在为期三天的学习与交流中,不仅能够深刻认识到自身在学术论文写作方面仍存在的不足之处,而且对自身研究方向与兴趣点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与理解。在今后的研究生学习中,将会更加明确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