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研究 -- 科研进展 -- 正文

科研进展

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教授耿强应邀来公司讲学
作者:姜婷婷编辑:付兆佳审核:时间:2019-11-25点击:

11月22日下午,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教授耿强在人文楼附楼A102进行了题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文学外译理论话语研究:内涵与路径”的讲座。讲座由覃江华副教授主持。

耿强副教授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本次讲座: 前言、中译外文学翻译话语的概念与现状、内涵与路径、结语。

耿强首先介绍了中译外的实践活动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在进行,并在此过程中产生了丰富的翻译文本,但同时也产生了大量有关这一事件的各种认识和看法,而这些认识和看法也以散金碎玉的方式存在于各种文本形式之中。

谈及到中译外文学翻译话语的概念与现状,耿强先解释了文学翻译话语的概念,然后谈及翻译话语与翻译理论、翻译思想以及翻译观的区别,翻译话语的双线传统,最后谈及翻译话语的双重边缘化。他指出中国翻译理论体系以外译中为主流的现状,因此有必要进行中译外理论研究,学术界应该对中译外翻译话语从学科自觉的高度进行系统的理论探讨。

接下来,耿强着重谈及内涵与路径。他指出研究内涵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分别围绕行为者、产品、事件和范畴展开共时的异同比较或历时的脉络化铺展。研究路径也包括多个方面:语料库、大数据分析、访谈法、阐释学、症候分析法等等。

最后,耿强认为由于建国以来中译外文学翻译话语构成了一个十分庞大的知识仓库,而其存在的样态又十分复杂多样,所以有必要对其进行整理、分析和建构,使其在中国本土的文学翻译话语中得到重视,同时在西方翻译话语系统中发出响亮的声音,

讲座尾声,同学们积极踊跃的提出问题,耿强副教授也给出了详尽的解答,在座师生受益匪浅,感受良多。耿强副教授幽默风趣的讲学风格也赢得了在座师生的一致好评。最后,覃江华副教授对本次讲座给予高度评价,同时也呼吁我们,在翻译话语问题上,不仅要关注小人物,同时也需要关注大人物。


【人物简介】耿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外国语大学翻译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博士后,上海外国语大学语料库研究院专职研究员,上海市外国文学研究会翻译研究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中国比较文学翻译研究会理事,研究领域为中国翻译话语、中国文学外译,迄今发表学术论文、专著、编著四十多篇、部,完成并正在主持省部级项目2项,厅局级项目3项,翻译菲茨杰拉德短篇小说3篇及其他非文学类翻译若干。专著《中国文学:新时期的译介与传播——熊猫丛书英译中国文学研究》(2019,南开大学出版社)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社规划项目“中国文化外译:典范化传播实践与研究”。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