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晚,上海交通大学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刘华文教授应邀做客第202期“外语论坛·专家论道”,做“翻译生成性研究中的学科交叉:对方法论的超越”线上讲座。经理覃江华教授代表学院致欢迎辞,耿云冬博士主持讲座。本次讲座也是公司承办的“狮子山导师学校”系列讲座之一,吸引了来自校内外150余人线上参与。
刘华文首先对讲座题目做了题解,即希冀向大家揭示翻译学研究中一种独特的学科交叉模式——“观念生成性学科交叉”,展示翻译学研究方法的创新路径。
刘华文以Yan Fu’s Symbiosis: An Interpreter/Commentator in Translator和Roger T. Ames and Confucian Role Ethics两项研究为例,条分缕析地研析了两位中外翻译史大家严复和安乐哲的译释行为。
基于翻译视阈下对严复“天演之学”形成过程的研究,刘华文分享了一个独特的分析方法:借助副文本理论考察严复译本的文本形态与其学术思想之间的互证关系。他将“副文本”概念拓展为四个类型:正文(text-proper form)、互文本(intertextual form)、潜文本(under-textual form)和副文本(paratextual form),并通过对严复将evolution译为“天演”而非“进化”、将liberty译为“群己权界”而非“自由”以及将logic译为“名学”而非“逻辑”的动机进行考察与思考,提出严复的译名选择体现了他“求真”而非“成圣”之追求,揭示了严复译者身份的“两栖性”(symbiosis):阐释者(interpreter)与评注者(commentator)。
基于翻译视阈下对著名汉学家安乐哲(Roger T. Ames)“儒家角色伦理学”构建过程的研究,刘华文分享了他从事翻译跨学科研究另一个独具特色的分析方法:文字考古学。立足于对安乐哲所著《儒家角色伦理学:词汇集》(Confucian Role Ethics: A Vocabulary)中所创制的human becoming、parent-ing、son-ing、friend-ing等哲学概念语汇的剖析,刘华文指出,安乐哲通过“说”(say)与“论说”(say about)两种译释方法推动了儒家哲学思想在异域中的再生。他认为,作为“学院儒家”的代表人物,安乐哲在其所构建的儒家角色伦理学中,对实践性、过程性、关系性的强调,透露出他仍然具有将这一伦理学诉诸民间的企图心。
在分享研究案例基础上,刘华文进一步从“译释方法”、“译释主体性”、“译释目的”和“观念形态”四个维度深入比较了严复与安乐哲在借助文本生成进而完成思想生成的译释行为之异同。刘华文分享了他对当下中国文化传播与中华学术外译的独到见解,提出对外译介不仅要重视生成译本,更应重视阐释和发展中国文化与思想,用外语把未讲清楚的讲清楚、把未说出的说出来。
整场讲座,刘华文娓娓道来,旁征博引,译例信手拈来,以实际的研究案例向大家展示了如何借助跨学科思维实现翻译学研究的方法论突破。讲座内容引发了听众的极大兴趣,大家围绕“翻译在异域知识创新中的作用”、“严复翻译实践的当代启迪”、“译释学的适用范围”、“译释学新进展”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专家简介】刘华文,上海交通大学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兴趣包括译释学、语际历史书写、翻译诗学、认知与翻译、双语词典学等。曾任《新时代英汉大词典》(2004)编委、《译文版牛津英汉双解词典》(2011)执行主编译和《世纪汉英大词典》(2021)主审等。专著有《汉诗英译的主体审美论》(2005)、《汉英翻译与跨语认知》(2009)、《翻译的多维研究》(2012)、《翻译诗学》(2015)、《差异·认知·界面:汉英翻译三维论》(2017)和《双语词典文本性研究》(2017)。译著有《康德》、《海德格尔》、《路边十字架》、《野孩子》、《康德与鸭嘴兽》等。曾在Meta、Translation Studies、Philosophy East and West、《中国翻译》、《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国比较文学》、《外语研究》、《读书》等期刊发表文章六十余篇。文章被收入Translating China for Western Readers: Critical, Practical and Reflective Essays(2015)、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Chinese Translation(2017)和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World(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