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交流 -- 正文

学术交流

周领顺教授谈译者行为研究的创新发展
作者:编辑:李钰婧审核:时间:2021-12-08点击:

(通讯员:廖伊荟)12月7日下午,扬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周领顺应邀做客外语论坛第156期专家论道,以“译者行为研究的创新发展”为题,为院内外师生做了专题讲座。讲座由副经理覃江华主持。

周领顺指出,译者行为研究的创新基础是其可持续创新的特质。在他看来,翻译是一种涉及从选材到流通到社会接受等各个环节的社会活动;译者行为研究的背景是社会视域,研究内容集中体现在“译者”和“行为”两个研究点上,基本的研究路径是“以人为本”,在研究方法上体现为三结合(文本与人本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译内与译外相结合);“译者行为研究”狭义上指的是一个专门领域,其上位研究领域是“译者研究”“翻译批评”和“翻译社会学”;而广义上看,译者行为研究中的译者行为无处不在,涉及翻译活动的方方面面。译者行为研究总的服务于三需求:学科、文化和国家战略需求。所有这些,构成了译者行为研究可持续创新的基础条件和特质,为必要性和可行性构成了坚实基础。

周领顺谈到,译者行为研究的创新路径是“行为研究”的人本路径及其应用。“译者行为研究”中的“译者行为”是研究内容,而“行为研究”也潜藏着以人为本研究的方法论,即“人本”路径研究;不同于只关注语言的非行为研究(静态研究),行为研究是有关人(译者)的研究(动态研究),涉及译者的意志、身份、行为和译文、社会等等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译者的目的性行为和环境性因素对他的影响;开展译者行为研究是以人为本的研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翻译活动的复杂性所致。

关于译者行为研究的创新发展问题,周领顺强调其在宏观上表现为三境界:第一重是认识上的更新(比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社会性和社会化的辩证关系等),第二重是老课题翻新(如把老课题“《西游记》翻译研究”翻新为人本路径的研究),第三重是回应时代关切的体系化革新,并总的体现于行为研究和非行为研究的差异上。

周领顺认为,译者行为研究的创新空间问题包含三方面:第一是关于学科研究领域的拓展,可以将其延伸到译者研究、翻译批评、翻译社会学、翻译行为论、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和社会学理论六大领域;第二是关于不同理论交融的理论拓展,译者行为研究并非只是“译者”身份相关的研究,包括外部研究,可以分出广狭两类;第三是关于本体研究中课题应用的拓展;第四是回应国家现实关切的理论再体系化,也是应该专门花大篇幅讨论的内容。

周领顺在总结中谈到,在新的转型期,创新发展译者行为研究不仅能为,而且可为,它有可持续的基础和路径、可持续挖掘的课题和领域等,处处充满了创新发展的条件和广阔前景。讲座末尾的互动环节,与会师生踊跃提问,周教授与大家展开了热烈讨论,他逐一耐心解答了听众提出的问题。师生们旺盛的求知欲使腾讯会议室里热闹的氛围久久不能平息。 

专家简介:周领顺,扬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翻译协会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委员会委员、扬州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高校客座教授和《上海翻译》《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外语学刊》等学术期刊编委。主持并完成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原创性构建“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多次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 

审核人:覃江华

 

分享: